发布时间:2025-02-22 10:31:45    次浏览
综合吴庆看宏观、跟我读研报2016年1月,煤炭行业曾经告急。据《第一财经日报》报道:今年1月20日下午,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京发布消息:2015年的前11个月,纳入协会统计的90家大型煤炭企业利润只有51.3亿元,同比减少500亿元,降幅90.7%。这90家企业的产量在行业里占比为69.4%,亏损的煤炭企业占比可能超过90%。2015年初,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还是525元/吨,年底跌到370元/吨。如果这个价格维持一年,很可能出现全行业亏损。在2015年12月底举办的2016年度全国煤炭交易会上,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说:稳定煤炭价格是煤炭行业脱困工作的重要任务。工作的重点是去产能。据有关部门统计:截止2015年底,全国煤炭产能总规模57亿吨,其中正常生产及改造的产能39亿吨,新建及扩产的产能接近15亿吨,其中有超过8亿吨是未经核准的违规产能。中国对煤炭的消费需求在2013年达到峰值42.4亿吨,2014年下降2.9%,2015年下降4%左右。半年之后的7月,煤炭行业再次告急!但这次告的“急”与半年之前的“急”正好是相反的两极!7月13日,秦皇岛港、曹妃甸港、京唐港、天津港和黄骅港的库存总量为1154万吨,环比减少121.5万吨,同比减少890万吨。同日,沿海六大电厂的存煤数量也告急。从历史数据来看,每年7月下旬到8月上旬为沿海地区电厂耗煤量达到峰值的时期,电厂面临严峻考验。来自神华公司内部人士的消息:神华公司华南地区的计划量提前用完,煤炭还是供不应求。这种状况持续了两个多月。9月27日,保障冬季煤炭稳定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召开,提出的口号是“有条件有序释放部分安全高效先进产能,适度增加产能投放,促进市场供需平衡”。会议还提出:煤炭企业在“十一”期间可以实行弹性工作制,放假期间要保证装车,避免运力落空。半年时间之内,两次煤炭行业告急,说明了什么?半年之前告急,说明过去增加产能的计划失败;半年后告急,说明去产能的计划失败。年初供大于求,行业盈利困难。年中供不应求,发电厂面临短煤危险。从过剩到短缺,仅仅需要六个月!在过剩和短缺之间,哪个地方是平衡点?计划部门没有能够发现。计划部门的愿望也许是好的,但是结果却很不堪。为什么要“有条件有序释放部分安全高效先进产能”?有多少安全高效先进产能被计划部门关进了笼子?为什么上半年关过了头?到目前为止,有多少好的政策仅仅停留在口头上,落实困难。说的是“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领域起决定性作用”,一旦遇到具体问题,马上操起计划工具,把市场机制晾在一边。计划部门该总结一下为什么屡战屡败:是不相信那只看不见的手,还是管不住那只看得见的手? 延伸阅读 如何逃离去产能“怪圈”? 为什么“去产能”有可能陷入了“减产-涨价-复产”的怪圈?究其原因,当前发改委主导的“去产能”,尚未发挥全局的统筹观念和统御能力,在“去产能”引发涨价预期,进而刺激各地产能复苏欲望的关键时刻,片面的希望通过“先进产能”复产来抑制“落后产能”的死灰复燃,却忘却了代表“先进产能”的国企,在一般情况下也是个有着“经济人理性”的经济组织,也是要追求高利润的,如果“仅仅”从经济利益角度考虑,这些“先进产能”肯定也希望看到“涨价+复产”给其带来的高利润。其自己“调控、乃至压制涨价”的意愿显然不强,发改委借“增加先进产能压制落后产能”的政策,就很难起到效果。在改革攻坚的“特殊时期”,国企尤其是央企,必须更多承担其另一项“关键职能”:国企的社会主义属性、达成国家资本战略目标的政治属性!而在这个“政治属性”的统领之下,阶段性的“放弃、牺牲”局部的、暂时性的经济利益,才有可能达成“改革所希望实现的政治目标”——具体到煤炭去产能的问题上,只有发改委和国企、央企联手,在增加“先进产能”的同时,以“托拉斯”式的“垄断手腕”,压制市场价格,以“高产量、低价格”的“绝杀”态势,将其“竞争对手”(所谓的“落后产能”)一次性“出清”!而这恐怕也是习总书记近期来特别强调“国企的党建、加强国企党的领导的要义”之所在!!对于习总书记提出的国企“理直气壮”“做大做强”,不能简单地从经济层面进行评判(短期经济效益应适时放在一边),更要从政治意义上考虑。一直以来,在每每遭遇改革困境之际,国有企业都必须承担着配合政府调控、稳定社会经济的责任。当前中国再次处在改革开放深水区——供给侧改革阶段,尤其是当去产能面临着不减反增的“怪圈”,此时更需要国企来承担相应的责任。而从建国初期的上海粮食“保卫战”的历史经验,以及国际油价走低时沙特持续增产的案例来看,国企要想起到配合政府、稳定国计民生的关键作用,就必须坚持“做优做强做大”,在“特殊阶段”,国企和政府部门间也不能忌讳什么“政企不分”,反而要做到“铁板一块”。只有这样,本轮煤价上涨,甚至是房价上涨,或许才能得到真正抑制。但从当前发改委“恢复‘先进’产能、抑制普遍涨价”的举措来看,有关部门虽有意通过此方案来稳定市场经济,力度却仍不够大,发改委和国企之间也需要进一步“沟通合作”。因此,目前煤炭市场调控所表现出来的,仅仅是在抑制煤价上涨节奏。这一幕与建国初期的上海粮食“保卫战”有着诸多类似之处:彼时上海物价飞涨,物资奇缺,资本家囤积居奇,随后中财委从全国各地调度大量粮食运往上海,低价抛售,最终成功击垮投机商。显然,“做大做强做优”后的国企(煤炭行业可以作为一个典型代表),应该起到上海粮食“保卫战”中全国各地粮食支持那样的作用。国企要想起到配合政府、稳定国计民生的关键作用,就必须坚持“做优做强做大”,在“特殊时期”,国企和政府部门间也不能忌讳什么“政企不分”,反而要做到“铁板一块”。只有这样,本轮煤价上涨,甚至是房价上涨,或许才能得到真正抑制。从当前发改委的举措来看,有关部门虽有意通过此方案来稳定市场经济,力度却仍不够大,发改委和国企之间也需要进一步沟通。因此,目前煤炭市场调控所表现出来的,仅仅是在抑制煤价上涨节奏。可问题关键是,即使煤价上涨节奏放缓,哪怕没有继续上涨,在跌落到一定价位前,到对煤炭供给形成的打压实际很有限。如果真的要避免去产能的怪圈,不要又弄成今天减了几百万吨明天又增了几百万吨的游击战,有关部门就“不要太爱惜自己的羽毛”!(文章来源:结局北京) 关注我们 起点财经ID:qidiancj长按并识别关注起点财经:做中国领先的财经自媒体平台